东营:以“六有”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河口样板”

  近年来,东营市河口区按照有阵地、有队伍、有项目、有制度、有平台、有品牌的“六有”的标准,分类施策、突出特色,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河口样板”。截至目前,已经建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9个,文明实践基地37处,文明实践家庭站试点50处,“六有”标准覆盖率达80%,新时代文明实践之风吹拂着千家万户。

  建设功能完善的实践阵地

  河口区坚持守正创新,高标准建设河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置志愿服务管理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中心、河口好人广场、智慧平台指挥中心、项目孵化中心等功能区块。同时在在阵地整合上下功夫,整合各镇街、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基层党校、文化大院、村史馆、党员活动室等阵地,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场所,逐步实现“资源共享、阵地共建、设施共管、活动共办”,搭建起群众便于参与的服务站点,构建起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文明实践“服务圈”。

  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

  坚持将志愿服务队伍作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持续扩大志愿服务队伍的行业涵盖范畴、民生生活领域,构建纵横交织、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区中心组建志愿服务总队,下设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社科普及惠民、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难解困、文明倡导、心理关爱、应急救援、便民服务、敬老爱老、关爱未成年人、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移风易俗、身边榜样宣讲、学习强国、爱心商家联盟等20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各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立5支以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3支以上群众身边不走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了解群众需求,及时提供关爱帮扶。截至目前全区360余支志愿服务队,围绕“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群体”、“为社会公共需要”等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4000余场次惠及群众90000余人。

  培育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服务项目

  围绕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满足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社会热点问题等方面,精心策划设计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观、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科学普及、爱心小屋等志愿服务项目。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评估机制,做好项目推进情况的跟踪、指导、评价,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对入库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优先推荐、机构体验和公益福利等支持,帮助志愿服务组织提高组织运营能力、提升项目质效水平。2022年集中发布专业志愿服务项目43个,开展理论宣讲、疫情防控、爱心益剪、心理咨询等专业志愿服务2000余次。

  建立高效运转、统筹协调的推进机制

  设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有效统筹各部门力量,推动工作落地见效。完善挂点联系、蹲点调研制度。区委每年召开常委会研究部署工作不少于2次,研究制定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具体措施。区级制定文明实践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和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每年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现场会不少于2次,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功能完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平台

  自主开发河口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开通电视端、手机端、PC管理端,为文明实践插上智慧“云”翅膀,“一张网”实现文明实践运行调度、资源整合、供需对接、活动展示、检查评估五大功能。汇聚群众关心关注的文明实践资源,建立信息前沿、文化、普法、科技、健康、理论、文艺“1+6”七个共建服务云,全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全部纳入平台管理,依托平台进行需求征集、项目发布、活动展示、积分管理,实现文明实践活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线上线下互动互通。

  打造润心铸魂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

  突出河口油地共建、河海相融等特色,把做好规定动作与鼓励创新结合起来,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蓬勃开展的良好局面。鼓励“一镇一品牌,一站一特色”,推动工作出典型、出亮点。区中心开展新时代大讲堂、发现“最美河口人”、“远亲·近邻”城乡文明共建、“进千村乐万家”、“我们的节日”等五大品牌活动。河口街道推进文明实践与经济圈、服务圈相融合,成立兴河商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凝心聚力的巨大作用。六合街道推动“两创”与文明实践相融合,成立“非遗工匠”孵化基地,推动非遗融入百姓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新户镇建立“四老一新+N”志愿服务队,开展老街坊互帮互助、老干部说事拉理、老大姐美丽庭院、老党员先锋模范、新青年城乡互动志愿服务,激发了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孤岛镇打造“爱心筑家”志愿服务品牌,永乐社区用文明实践活动为广大居民群众送去真情和关怀,构建“社区人员+网格员+志愿者”的基层文明实践队伍体系,组建“1+N”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五为”志愿服务,在居民心中筑起一个社区“温暖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