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好家庭”张惠家庭:一腔热血献公益,无私奉献志愿情

  有人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充满着和睦、包容、理解与支持。幸福就源于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是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获得者张惠一家经营家庭的秘诀。妻子王霞是六户镇卫生院的一名主管药师,张惠就职于区红十字会。夫妻俩不仅是传递温暖和希望的热心公益者,并将公益培养成一种家庭习惯,三口之家用点点滴滴的爱心,谱写了一曲人间大爱之歌。

  爱心助老,回报老人养育情

  2010年10月17日,是张惠公益之路起航的日子,从此,他便与公益事业结下了渊源。在这天,他和志愿者们来到敬老院,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包饺子……一系列的关怀举措让老人们倍感温暖与感动,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张惠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富足。后来,他在敬老院帮扶了6位老人,去往敬老院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此时,耳边传来略带质疑的声音: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还有较重的体味,为何还要无怨无悔地伺候着?其实,张惠对老年人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而这一切还要从他6岁那年说起。

  当时的张惠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在与小伙伴们上下学途中,总会路过三间没有院墙的土坯房,房子里住着一个孤寡老人,孩子们天性顽皮,每次路过都要隔着窗户纸往屋子里扔石子玩。有一天,几个孩子又在丢石子找乐子时,恰好被老人撞见,立马撒腿就跑,老人追赶不上,顺手把一旁低头走路的张惠抓住,替他们背了锅。跟随老人进屋后,张惠环顾四周看到家徒四壁的景象顿时心生怜悯,默默地拿起扫帚和抹布帮老人打扫起卫生。清理完成后,老人拿出麻花、油条递给张惠。可能是爷孙俩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后来,张惠每天放学后都要到老人家走一趟,并顺手帮老人干点活,而老人也会将捡纸箱换来的钱拿来给他买玩具、课外读物。俩人虽无血缘关系,却情同爷孙。后来,老人被安排到敬老院,张惠就利用周末时间前去探望。临见面前,老人总会早早地站在院子里向外张望,等待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并将珍藏已久的好吃的拿出来候着,有时候张惠因事耽搁了几日没去成,老人心里便万分焦急,为他预备的食物即使放坏了也不舍得吃。时间转眼来到1995年,还有5个月就毕业的张惠即将步入社会,此时的他正满怀期望,畅想着边工作边照顾爷爷,好好地尽尽孝。可世事难料,这一美好的愿景因老人的骤然离世便戛然而止,也为涉世不深的张惠种下了心结。

  受之于情,感之于恩。“我要把老人对我的养育之恩回馈给更多的人。”出于这一信念,从2010年至今,张惠一家先后结对照顾有六户镇瑞景小区、辛店街道菊香园敬老院、东城清风小区、东城三村、胜利街道惠园小区等15位孤寡老人。从聊天、换灯泡、通下水道,到陪老人住院、照料,张惠尽心尽力地关怀着他们。对老人而言,他们多了个“好儿子”,对张惠来说,能被这么多老人所依靠,自己内心很富足,干事业更有动力。

  帮困助学,照亮学子逐梦路

  除了助老工作外,张惠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助学上,用他的话讲,助老是源于小时候的经历,受当年未能尽孝的情结驱使。而助学则是心系祖国的未来,为贫困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2011年12月,张惠发起成立了东营首个爱心助学部,从此,他便与志愿团队的成员们奔波在资学助困的路上,买新衣服新鞋、学习用品、微心愿礼物、发放助学款……旨在通过一点一滴的帮助让孩子们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关爱。随着助学团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们的足迹也越走越长,资助对象的范围也从东营三区两县慢慢延伸到临沂、潍坊等地。截至目前,助学部先后资助贫困学生1000余人,全家结对资助困难学生8人。

  随着资助对象的不断增多以及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张惠逐渐意识到助学这件事不仅仅是发放助学款、购买生活物品这种物质层面的帮助,还应重视其精神世界的建设——“助人先助心”。于是,张惠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孩子们的心灵播撒阳光。有一个孩子在考上大学后,动情地告诉他:“叔叔,说实话,你帮我这么多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你给我钱,而是你与我倾心相谈,那些鼓励我的话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我能记一辈子!”还有一位临沂的孩子来信道:“叔叔,你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我时做了什么吗?你抱了我一下,那个拥抱太温暖了!”对张惠来说,不求孩子们学习成绩有多优秀,只要不走歪路,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后通过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足够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助学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看着资助的孩子们慢慢长大成人,学习成绩、个人品质、性格塑造都向好向善发展,张惠心里倍感欣慰。而助学部成员们的付出,孩子们也看在眼里,铭记在心,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不可磨灭的情感纽带。这些年来,每逢节假日,张惠总能收到来自被资助对象的诸多问候。而且在他们重要的人生节点,如结婚、入职、买房等,也会第一时间告知张惠,一同分享喜悦。对他们而言,张惠就如同父亲一般,为自己的成长呕心沥血,付出良多,多年前呵护成长的幼苗如今已长成大树,该以自己的方式来知恩图报了。

  公益路上,全家动员齐参与

  从2010年10月至今,张惠已经在公益之路上走过了近12个年头,从一人行善到全家参与,从一名普通志愿者到善哥助学负责人、红柽柳公益负责人、家庭教育讲师、应急救护培训师等,从助老助学到助残、助医、遗体器官捐献……一路走来,虽坎坷不断,但步伐不减,一步一个脚印在志愿服务路上行稳致远。面对外界质疑和误解,他没有退缩不前,而是忍辱负重,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就像他给自己起的网名“小善大爱”,点滴善举汇聚成爱心暖流,传递人间大爱。

  迄今为止,张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次,累计服务时长10000余小时,获得荣誉更是不计其数,“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最美志愿者”“山东好人”“东营市优秀共产党员”“东营市道德模范”……荣誉纷至沓来的背后,是其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坚守,是对公益事业的热衷与热忱,是对志愿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东营的志愿服务起步晚,坚持一条路走下去的少之又少,并不是说我干得有多好,主要是我坚持下来了,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发自肺腑地热爱这项事业。看到贫困学生、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我感到心酸心疼,打心眼里想要帮助他们。”张惠说。

  如今,张惠把目光聚焦到临终关怀上,并牵头成立临终关怀小组,围绕遗愿完成、后事处理、哀伤辅导三方面,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情感陪伴和心理疏导等服务,做生命尽头的摆渡人。

  12年的爱心奉献,家人的支持是对张惠的最大鼓励,也让他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劲头。张惠女儿上四年级的时候,曾为其父亲写过一封生日信,孩子言浅情深的话语,让张惠不禁潸然泪下。信中说:“爸爸,我听妈妈说你是去帮助那些困难的小朋友和孤独的爷爷奶奶们,你不要为照顾不上我而感到内疚,我会好好学习,听妈妈的话,长大后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小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和熏陶,女儿的懂事与理解,让张惠倍感欣慰。这封信直到现在,张惠都没舍得看完。“它就像一座指引我人生航向的精神灯塔,让我无畏远方,在公益之路上永不止步。”张惠称。(齐鲁壹点 记者:高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