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六有”行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东营市东营区围绕推进群众思想富裕、文化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等着力点,实施“六有行动”,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打造思想理论强、文明素养高、文化供给优、社会氛围好的精神生活新高地。

  以“有理引领”为航标,高扬精神共富的共识风帆。坚持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讲给群众听、演给群众看、送给群众学、组织群众谈等鲜活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高标准组建8支宣讲队伍,打造“声动油城”优质品牌,推出“大树下的文明讲台”“微宣讲专列”“半晌讲台”“舞台上的党课”“百姓宣讲e站”等特色活动,打造老百姓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乐在其中的“民心课堂”。文汇街道中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强国复兴有我 声声颂党恩”红色故事主题宣讲活动,嵩山社区文明实践站开展了“中国梦·新时代·新征程·跟党一起创业”百姓宣讲……在这骄阳似火、蛙鸣蝉叫的夏日,一场场迸发文明力量的宣讲活动,正在东营区这片热土上演。

  以“有理引领”为航标,高扬精神共富的共识风帆。坚持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讲给群众听、演给群众看、送给群众学、组织群众谈等鲜活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高标准组建8支宣讲队伍,打造“声动油城”优质品牌,推出“大树下的文明讲台”“微宣讲专列”“半晌讲台”“舞台上的党课”“百姓宣讲e站”等特色活动,打造老百姓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乐在其中的“民心课堂”。文汇街道中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强国复兴有我 声声颂党恩”红色故事主题宣讲活动,嵩山社区文明实践站开展了“中国梦·新时代·新征程·跟党一起创业”百姓宣讲……在这骄阳似火、蛙鸣蝉叫的夏日,一场场迸发文明力量的宣讲活动,正在东营区这片热土上演。

  以“有礼培育”为标尺,规范精神共富的行为准则。围绕“打造舒朗大气、生态宜居的魅力城区”的重要定位,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融入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建设一体推进。结合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城”势而上文明城市创建竞赛比武,积极开展“随手公益”“传递文明 全民在行动”等文明有礼引导活动。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中推广使用文明行为“一米线”和核酸检测凭证,随时随地传播文明新风尚。召开城市社区文明创建共建联席会议,确定固定志愿服务日,发动共建单位、辖区党员、志愿者多方力量,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现在明显感觉小区环境干净整洁多了,能看到很多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家住聚园社区的程大爷说着小区内欣喜的变化。如今,走在东营区辖区各处,道路平坦干净、社区整洁卫生,人人讲文明、志愿氛围浓,到处都展现着文明风貌。

  以“有文惠民”为薪柴,点燃精神共富的强力引擎。坚持将文化产业事业作为推进精神共富的强效载体,提升文化服务供给水平。聚力推进吕剧文化之乡建设,以“喜迎二十大 吕韵盈万家”东营区新创吕剧精品小戏文化惠民巡演活动为契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入脑入心。依托各社区分馆、城市书吧、农家书屋等服务点开展读书讲座、阅读沙龙,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黄河路街道玉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一项别开生面的读书朗诵活动,十余名朗诵协会成员齐聚一堂,带领居民感受书籍的魅力,让更多人在读书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常态化开展非遗手造周末大集、文化惠民等活动,打造“山东手造”东营展示中心,持续做强文化产业企业,让广大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体验,激活精神共富的载体密码。

  以“有美创优”为针线,编织精神共富的美丽画卷。8月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走在前 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东营区专场,会议提出东营区是一个生态文明、宜居宜游的美丽新西城。近年来,东营区全域化推进庭院美、村庄美、城市美建设,以“美家美村美城创优”活动为载体,内外兼修,精雕细琢,实现全域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更和谐、更宜居。开展城市环境整治集中攻坚年行动,抓好违建拆除、市容治理等八大专项攻坚,制度化解决乱占、乱堆、乱建、乱摆等顽瘴痼疾;试点推进黄河口都市农业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集高效智慧农业、田园观光、文化研学、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城郊精品旅游目的地;深化“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完善创建工作的激励长效机制,将“美丽庭院”创建、家庭文明等事项进行积分量化,激发广大群众创建积极性、共建美丽新乡村。

  以“有爱共建”为熔炉,聚炼精神共富的实践样板。“咱们以后每周集中对西四街进行一次卫生清理,打扫情况通过‘验收’,不光能让咱们每个人得到六桶‘爱心水’,更能让大家住的干净舒适。”还没进屋门,就听到王新明家里阵阵笑声传出,“自从建了家庭站,乡里乡亲的都喜欢来这谈谈事、唠唠嗑,矛盾不满‘带进来’,满心欢喜‘走出去’,这家庭站的作用大着嘞!”牛庄镇王营村村民王新明大笑着说道。东营区推动全域资源整合,在城镇乡村和居民社区打造文明实践家庭站,为群众供给第一线最优质服务。集结油地、企业、爱心人士等力量组建各类志愿队伍1910余支,累计开展“五为”志愿服务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7.96万场,服务群众230余万人次。出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切实融合了城市乡村、区内区外、线上线下的“有爱”资源,扎实筑牢“精神共富”的实践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