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他们,凡人善举

  东营市东营区在全社会营造学习身边好人、争当时代新人的浓厚氛围,涌现出赵晓凤、郑桂林、曹丽霞等一批“中国好人”“山东好人”,他们或是助人为乐的春风,或是敬业奉献的楷模,又或是孝老爱亲的典范,他们在平凡的坚守中演绎着真善美,传递着和谐、暖心、奋进、向上的力量,为构筑新时代精神文明共同富裕新高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曹丽霞:点亮星星的人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星,每一颗星星都应该被点亮。”曹丽霞是东营市胜利第三十四中学“星星火炬”志愿服务队的创始人。教学之余,她带领3000余名青少年广泛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将爱化作志愿的火种,点亮每个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1年3月8日,一封从北京301医院传来的恶性肿瘤诊断书,打破了曹丽霞原本平静的生活。病痛的折磨令她不得不暂时离开已经站了18年的讲台,更险些让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来自家人和同事的关心陪伴,抗癌志愿者的不断鼓励,还有学生们的声声祝愿,给了曹丽霞温暖和力量,支持她战胜病魔,重获新生。生命的意义,也许只有经历过生死边缘的人,才能感悟得更为透彻。病床上的她将QQ改名为“志愿小草”,将Q龄改成了0岁,寓意着第二段生命的开始,“我觉得,新生命不仅要活得精彩,更要活得有意义。我也要成为一名志愿者,把大家给我的爱传递下去,尽己所能回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曹丽霞说。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曹丽霞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志愿服务项目,在校内设立“文明礼仪岗”“爱绿护绿岗”“图书管理岗”等百余个志愿岗位,号召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们争当校园主人,让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服务他人,在学习雷锋、奉献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我就是那个被曹老师点亮的星星!”红色项目负责人汪赟微同学骄傲地说,“2017年5月18日,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志愿者,在这5年多的时间里,我参加活动600余次,在曹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学生,成长为东营市五星级志愿者、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是志愿服务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渺小的。为了让家庭与学校共同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成长的新天地,打造全环境育人氛围,曹丽霞策划实施了“星星火炬益起来,家校共筑中国梦”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会,开启了志愿服务的链式反应。43支志愿小队带动千余个志愿家庭共同参与到禁毒、环保、文明、助老、安全等宣传活动,带动全社会关注志愿服务,共筑美丽中国梦,这一项目后来获得“山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称号。而“小手拉大手,共筑碧水蓝天”环保志愿项目、“红领巾心向党”红色教育宣传也曾获得全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开展1800天,带动3000多个家庭参与。“童心暖夕阳”敬老爱老项目,每月一次,600多个家庭参与。“平安校园”安全护学,近千名教师和家长志愿者9年来坚持每天在学生上学和放学街道,承担起安全护学的重任,倡导社会新风尚。

  今年5月,曹丽霞与丈夫、儿子一起郑重签署了角膜、器官捐献意向书,成为了东营区第265、266、267位大爱捐献志愿者,为社会奉献爱心,为他人生命延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这一切在11年前,我是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志愿服务开启了我新的人生,成就了今天的我,也为学生德育提升开启了一扇门。志愿之路从不平坦,但我会一直走下去!”如今,她还是山东省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员,获颁东营区第一批好人工作室,至今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等各类宣讲60余次,线上线下受众人数达31万。

  党的二十大已经胜利闭幕,她说,接下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是她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她要培养更多宣传员,讲好胜利三十四中的教育故事,讲好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故事,把党的好声音传播出去,她要以更多方式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郑桂林:矢志不渝写大爱 医者仁心为居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比较匮乏,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当时有三分之一的孕妇都在家里生产。为了保证产妇母子安全,郑桂林经常跑到产妇家里帮助接生,保守估计,接生了七八千个孩子。1968年,年轻的郑桂林开启了从医生涯。想起那时,郑桂林印象最深的就是跑去产妇家里接生孩子,有的产妇家离得远,来回两三个小时是常态。接生的时间不固定,半夜清晨都能看到他奔波的身影。

  2003年,刚退休的郑桂林收到东营市不少医院发出的邀请,想高薪返聘他,闲不住的郑桂林不是没动过心思。但有一天早上,郑桂林在小区里锻炼时,一位老人走到面前对他说:“你两天没出来了。”郑桂林吃惊地问对方是怎么知道的,这位老人说:“我在你家附近等你两天了,想请你给我看看病,一直没有看到你。”听完这句话,郑桂林心里很不是滋味。“既然我能在卫生院坚持35年为老百姓看病,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的小区为居民看病呢!”于是,郑桂林谢绝了众多医院伸出的橄榄枝,留在社区当起了党员志愿者,无偿为社区居民看病,这一看就是14年,后来因为身体不适才逐渐停了下来。

  东营区鑫源社区金洲小区7号楼的退休职工陈师傅,因患脑梗偏瘫,生活不能自理,郑桂林主动上门,定期给病人测血压,免费做医疗服务;76岁老人因脑血栓、高血压不便出门,郑桂林亲自到他家为他量血压并进行指导服药;老人左腿肌肉萎缩抽搐,郑桂林坚持每天去为他做针灸,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退休老人竟能自己下床了……居民张惠说:“在我们社区,大家都知道生了病不需要到医院,找郑叔就行。拿着郑叔开的处方去抓药,不仅花钱少,病也好得快。”郑桂林的名字在小区里越传越响,附近的居民都知道他医术高明,有小病小痛经常找到他,请他瞧瞧。面对居民们的请求,郑桂林从不推脱,只要有人找他看病,他都会耐心接待、细致看诊。他还经常到空巢老人家去看望他们,为老人看病,遇到腿脚不方便的居民,他也主动上门,只为了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对于郑桂林为小区居民无偿看病的事,居民言语中是满满的感动和钦佩。

  为促进小区邻里之间和谐相处,郑桂林也做了不少努力。郑桂林在小区里威望很高,谁家有个矛盾纠纷也都愿意请他调解,郑桂林马扎一摆,有矛盾的居民一聚,坐下来把事情说明白讲清楚,调解的矛盾不下百余起,他又被称为小区的“和事佬”.作为老党员,他经常在居民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计个人得失,热心为居民服务。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理发,他为出行不方便的老人及病人免费理发多年,这一善举也赢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郑桂林一待就是大半辈子,即使退休后,依然在社区发光发热。那双“闲不住”的手,握住了良知,播撒了大爱,让无数的病人绽放出最美的笑脸!

  赵晓凤:从青丝到白发 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

  “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幸福”,这句话,赵晓凤总挂在嘴上。今年是81岁高龄的赵晓凤坚持做志愿服务的第53个年头,在居民的印象中,她总是身穿鲜艳的长裙、围着彩色方巾、头戴遮阳帽、身背理发包,脚步匆匆,穿梭在各个小区里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义务理发。

  解放前夕,赵晓凤的父亲参加了革命。6岁那年,其父为躲避敌人追捕,提前转移离开家乡。母亲身怀有孕,一家人仅靠赵晓凤每天要饭为生。有一次她去要饭,一位大娘看她可怜,就给她一个菜窝窝。年仅6岁的赵晓凤实在太饿,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快吃完时才想起家中的母亲,于是她赶紧跑回家,她拿着手中吃剩的豆点大的菜窝窝,羞愧地哭了。这时邻居大嫂赶忙给她娘俩送来自家的菜窝窝。幼时接受恩施的情景,就像一粒种子深深地埋在赵晓凤的心里,她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知恩图报。

  1969年,赵晓凤跟随复原的丈夫来到了东营市胜利油田。油田会战,风餐露宿,战天斗地,理发成了难题。学过理发的赵晓凤主动请缨,主动为工人义务理发。那时候,剪刀、梳子、推子成了赵晓凤上工必备的工具。别人休息,她开始忙着理发。别人劳动,她收起理发工具,和别人一样干。从那时开始,赵晓凤的人生就和理发产生了“不解之缘”,一直坚持到现在。她常说,出门理发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却不是。小区居民王国瑞老人(已去世)因为脑血栓瘫痪在床24年,赵晓凤知道他的困难后,每月定期上门为他理发,还为他洗脚、剪指甲,陪他说话拉呱,22年风雨无阻;75岁的潘维忠生活不能自理,家属身体也不好,赵晓凤除了给他理发,还每个礼拜变着花样给他家送饺子、包子、菜饼子,一送就是15年……在晓凤义务理发室里,有一摞厚厚的《困难党员结对帮扶登记本》,上面记录着218名出行不便的老党员信息,并工整地记录着服务频率、服务时间、预约下次服务日期及志愿者安排。

  给重病的老人或病人理发,什么情况都会遇到,有时为了完成一次理发,她得趴地上、跪地上、侧着身子、弯着腰,有时一个姿势就得坚持个把钟头。看她辛苦,不少病人家属过意不去,赵晓凤还安慰人家自己习惯了,越干越有劲,越干越年轻。可因为长年累月不正确的理发姿势,赵晓凤的脊柱发生了侧弯,手上经常贴着止痛膏,手指头上总有头发茬扎出来的伤口。在赵晓凤身上也有一股倔劲儿,有一次,赵晓凤发着40度的高烧,天又下着大雨,但她还是拒绝了大夫住院治疗的建议,要求打吊瓶,因为下午她要去给赵文茹老人理发、洗头、擦身子。赵文茹是一名瘫痪在床的植物人,每次理完发,赵晓凤都累得大汗淋漓。

  也有人曾经这样问她:老赵,你这么多年天天为那些老人、病人理发,你累不累,你不嫌脏吗?你图个啥?赵晓凤是这样回答的:“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代表党组织照顾好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心,党没有忘记他们。”这些年,赵晓凤还用微薄的工资和退休金资助了不少弱势群体,累计捐款10万余元。而赵晓凤本人生活十分节俭,头上那顶13元钱的小帽子已经戴了十几年,身上衣服、鞋子没有超过五十元钱的,里边穿的秋衣都是捡儿女穿过的。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榜样的力量却是无穷的。2011年,“晓凤义务理发室”成立,在赵晓凤的带动下,志愿服务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目前“晓凤义务理发室”有18家,参与志愿者300余人,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是一句话的承诺,更是一辈子的坚守。她一路走、一路干、一路唱,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谱写的这首歌,用自己的朴实无华,将奉献的情怀书写进人生长卷。